1、工业机器人行业拐点已到疫情不改复苏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从2017年年底开始逐渐放缓,自2018年9月起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进入负增长,行业持续低迷,这主要是因为工业机器人作为典型的通用设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受下游诸如汽车、3C等行业景气度的影响较大。但从2019年10月开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首次转正,并保持上涨趋势至今,增幅屡创新高,2020年年初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并没有改变行业上行的趋势。
从短期看,我们认为本次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爆发主要是受益于两点:
一是国内疫情结束后下游制造业的快速复苏;二是疫情后各生产企业自动化升级需求的进一步增强。首先,在其他各国因疫情影响停工停产时,中国作为目前疫情控制最为得当的国家,大量承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制造需求,这部分因为国外疫情而承接的订单促使国内制造业形成了一个小高峰,间接带动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增长。
凭借着对新冠疫情采取的有效应对手段,国内整体经济得以快速恢复,使得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GDP正增长的国家。
此外,经过本次疫情,各个生产企业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动化生产、减小人员依赖的重要性,开始尝试提高自己的自动化率,同时国家出台的各类免税政策也让这些企业有了富余资金去购买相关设备,这也是疫情以来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政策驱动下工业机器人市场迎来迅速发展
自德国首先于2011年提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战略之后,各国纷纷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智能化为标志的第四代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展开。
其中,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完美结合,以其天然的数字化特性,打通了单个生产设备到整个生产网络的连接,进而支撑起第四次工业革命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联通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未来二十年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会联通每一台工业机器人,从而带来生产效率乃至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科技部的863项目,对机器人相关技术研发给予扶持。200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智能机器人首次被纳入前沿技术中的先进制造技术,之后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出台并实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区规划政策落实,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迅速发展。
当前,工业机器人在汽车、3C电子、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性能不断提升,以及各种应用场景的不断明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出不断深化、不断扩大应用的态势,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及IFR数据统计,在2014年到2017年的4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年均复合增速接近30%,2018年虽然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增速放缓至5.9%,但仍然高于全球增速5.3个百分点。
3、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倒逼自动化进程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特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拉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近年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与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结构中15-64岁所占的比例自2010年以来就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2019年占比为70.7%,较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并且降幅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根据IFR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187台,而韩国、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数据分别为855台、364台、346台、228台和212台,从渗透率的角度来看,相比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我国自动化水平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注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远瞻智库官网